微项目入课堂 学设计有新意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丁国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推动每门专业课对接真实职业场景”。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坚持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探索“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又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微项目学习。通过解锁专业教学的“新密码”,凝聚技能提升的“新磁场”,让课堂成为引领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定位:跨级共创 艺能升级
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吴运开开发的微项目——我的作业本我做主,由2022级与2023级艺术专业学生联合承接,学生均已完成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包装设计等前导课程,具备扎实的平面设计软件操作基础。
2022级艺术专业学生通过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在系统掌握品牌视觉符号转化方法的基础上,利用2课时将该校的校徽、标志性建筑等转化为可延展的设计元素。2023级艺术专业学生依托UI设计课程,在精研图标符号系统、信息层级规划及用户交互逻辑的基础上,利用3课时先将该校特色建筑运用线条进行重构,再通过色彩填充形成扁平化插画风格。
项目缘起:生活感悟 创意革命
缺憾1:千篇一律的封面,如何一眼辨科目?2023级艺术专业何慧萍与赵子贤的解决方案充满巧思:他们将校园地标拆解为几何符号,再作为扁平插画,每一个建筑符号对应一科作业本。翻开书包时,只需瞥见封面一角,便能快速锁定目标。“就像给作业本装上了‘视觉导航系统’”!
缺憾2:作业本只能是“消耗品”吗?2023级艺术专业王瑶从手账文化中汲取灵感:烫金工艺的科目标签、可撕式便签页、隐藏式知识点收纳袋……这些设计让作业本变身“可互动的学习手账”。“当作业本有了手账的仪式感,连记笔记都像在创作艺术品。”她在设计日志中写道。
缺憾3:校园文化如何“润物无声”?2022级艺术专业莫梦洁漫步古建园时突发奇想:将精进楼的现代建筑融进古建园的白墙,作业本瞬间成了“移动的建筑博物馆”。而2022级艺术专业徐佳雯则以航拍视角重构校园:用建筑制图的网格系统分割画面,宝蓝色调与留白设计相映成趣,“作业本就该像蓝图一样,既有秩序感,又有想象力”。
项目深意:文化认同 无痕育人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设计作业,而是一场“跨年级、跨课程、跨场景”的教学实验。吴运开引导学生将他们偏好的手账文化、插画美学、校园景色手稿、该校标识纹样等元素融入作业本设计,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所学即所用”。当学生用自己设计的作业本记录知识时,校徽纹样、建筑线稿早已成为潜意识中的文化烙印。
项目成果:致敬专业 锤炼技能
2022级与2023级艺术专业学生在吴运开带领下,用设计的力量,发起的“作业本改造计划”——让作业本不再只是写字的工具,而是成为承载校园文化、传递专业态度的“艺术载体”。
这项跨年级跨课程的微项目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职业的认同,还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推动了该校教学模式的创新。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