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环节至关重要。以“实践”为主线开展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价值,其次要牢牢把握其实践逻辑,最后要积极探寻“铸牢意识”的实践路向,通过在“和”文化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校园常规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此铸牢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价值;实践逻辑;实践路向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其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小学生“五个认同”的重要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包含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班级常规活动等维度,其不仅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更关系着“如何培养人”的过程性问题。故而,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要用好实践教学环节,主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需要。

 

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这一政治行为主体在多民族国家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个人或集体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本体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认同等心理活动的总和。[1]从政治心理学视角来看,引导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循此而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价值应涵括以下四个维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基于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特点的整体性把握,充分运用好义务教育阶段这一特定的教育场域,从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群体的认知规律入手,探寻培育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特征与实践路径。同时,还要寻找义务教育学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探索一种有活力且有效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学校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使学生从小就懂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的教育,既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性工程,要通过培育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引导他们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形成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坚定信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创造历史、共同发展文化、共同谋取幸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民族团结作为党的基本政策。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深入实施,让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接续相传、永不中断,是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价值旨归。

 

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塑造。中小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理解、认同并接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一种明确的、具体的、有实践驱动力的观念集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印在脑子里,融在血液中,落实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际行动上,具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从个体心理发展逻辑来看,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可以分为四部分,即在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实现学生个体认知层面的转变,在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及演进历程中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在把握“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属性中实现信念转变,最后在体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实现学生行为的转变(如图1)。故而,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情感、信念、行为应涵括以下四个维度。

 

 

 

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引导学生从学理层面和政治层面深入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历程、民族特征、本质属性、发展路向的基本认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形态及其规律的高度浓缩和凝固确认,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演进的民族“根脉”意识、“多元一体”的民族归属意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责任意识、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民族聚合意识诸方面。

 

从政治层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科学内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并于同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其作出更为具体明确的表述,彰显出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政策理念中的新思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正式写入党章。2019年,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线。2020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及演进历程。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及演进历程。中华民族作为族称虽出现于近代,但其作为实体在中国远古以来就已经实际存在。从黄帝时期的部落战争到先秦时期的夷夏对峙,从大秦的“一统天下”到大清的“一统江山”,王朝更迭,各个民族彼此间不断交融,逐渐演化形成强大、稳固的民族结合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强调中华民族是共同体不是联合体,凸显了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单元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即中华各民族融入共同体并依赖共同体而存在发展的状态。

 

把握“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属性。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把握“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属性。“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绵绵不绝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思想。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守住“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民族底线,任何外敌都无法战胜伟大的中华民族。

 

体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带领学生体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处的一种状态和形式,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赓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它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从起源、发展到形成的运行机制。[2]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的开始,民族交流是民族交往的深入,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民族交流的结果。[3]没有初始的民族交往,就不会有后续的民族交流,更不会有辉煌灿烂的民族交融。我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历史从未中断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逻辑,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线性化、梯次递进特点的教育实践过程。[4]每一层次的教育发展样态均呈现出其内在的规定性与特征。循此而论,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理应涵括以下四个维度。

 

在学习理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知识。小学生以学习简单的知识为主,通过生动的事例、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一个有56枝花竞相开放的“大花园”,是一个由56簇石榴籽紧相抱团的“大石榴”,并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生以学习简单的概念、掌握基础知识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通过启发引导、互动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初步的认识,并渐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在“和”文化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学校“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融和”、人与社会“统和”、人与他人“仁和”、人与自身“静和”四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宏大故事,与四时同序,与天地共和,按自然变化的规律快乐成长;在人与社会的“统和”中,咏赞中华民族建立和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丰功伟业,与社会同步,与时代比肩,按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康成长;在人与他人的“仁和”中,探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足迹,与他人同德,与四邻友善,按“和”而不同的规则抱团成长;在人与自身的“静和”中,领会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与自我内省,与自身修业,按德才兼备的要求茁壮成长。

 

设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工作。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开设的课程包括民族常识课程、民族歌舞课程、民族节庆课程、非遗课程等。此外,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学科教学中也要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体来说,小学以语文、道德与法治、德育为引领学科,初中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为引领学科,同时结合学科教学具体内容相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他学科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内容引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学科知识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有机联系。尤其是要加强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站位,引导教师思考“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样融入”的问题。

 

在校园常规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校园活动以其主题多元、内容多样、形式多彩的特征为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循此而论,在校园常规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融入”与“挖掘”两个方面着眼。

 

其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的常规活动中。具体来说,一是要在学校大会、党团队日活动中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如召开“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推进会,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月启动仪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党日活动等。二是要在学校艺术活动、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增加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如开展“同唱一首歌,共爱一个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举办民族特色阅读嘉年华暨庆六一艺术节活动等。

 

其二,充分挖掘学校常规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一是要充分开展仪式感教育,在每周一的校园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班级值日、志愿者服务、主题班会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要在专题纪念日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如结合北京市“5·6民族团结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童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六一”儿童节,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代表举行“铸牢中华民族之魂,绽放民族教育之花”民族特色阅读嘉年华暨庆“六一”艺术节活动等。三是要在红色庆典活动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懂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领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智慧,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参考文献:

 

[1]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1).

[2]马瑞雪,李建军,周普元等.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3]罗彩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

[4]杜林,张丽军,包启明.高校课程思政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机理与行动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2(5).

[5]陈立鹏,张珏.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6).

 

(作者田琳系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校长;张华珍系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教师)

 

本文系2022年度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一般课题“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号:XXSZ2022YB66)的研究成果。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9期

 

作者:田琳 张华珍

 

创建时间:2023年9月22日
首页    理论科研    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