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核联动” 助推“能力提升”
——嵊州市三界中学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侧记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刘杰
在刚刚公布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浙江省技术教育中心文件中,嵊州市三界中学整校推进案例《构建“四核联动”助推“能力提升”》成功入选“典型案例”。
统筹规划,制定方案,为整校推进“铺路”
该校从当前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出发,根据教师不同的信息化水平,确定通过了“学校分步推进、教师分层提升”的整校推进2.0项目的目标。
1.明确目标,为统筹规划提供“高度”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该校在参加省级试点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后,成立由郑春芳校长领衔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分管信息化沈杰副校长主抓、多名学科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具体推进本校提升工程2.0 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制订《三界中学教育信息化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三界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指南》等指导文件,明确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信息工程2.0 校本应用的考核对象、考核项目、考核等级等具体内容,引领教师明确信息技术培训及校本应用考核方向。
2.组建团队,为制定方案提供“深度”
立足学校实际,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团队按照“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的标准,为了有效推进该项目并确保其实现预期目标,我们成立了多个团队,分别担任不同的职责和工作措施。领导组由校长带领,负责把握工程实施进程和目标达成情况;管理组由副校长带领,负责全校学习培训的统筹与管理工作;指导组由学校2.0专家组成,负责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实践;研修组由学科教研组长带领,负责日常2.0实践的主题研修,推进教学实施与应用。各团队分工明确,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确保为该项目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能力驱动,设计学习,为整校推进“领路”
该校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根据教师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寻求适合本校的对接服务机构,并筛选适合教师的微能力分布表和微能力名称。
1.探索创新,为能力驱动提供“准度”
该校积极探索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课程,以确保教师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中国教师教育网(简称“教师网”)成立于2012年,是全方位为教育管理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培养、培训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具备面授、远程双资质。教师网提供了一些在线课程,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从将网络研修、专家指导、直播互动和校本实践相结合,形成以“信息化规划为牵引,网络化管理为支撑”的混合式培训+校本应用实践整校推进培训模式
2.精准把脉,为设计学习提供“适度”
在专家的指导下,该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诊断,从“硬件环境、教师年龄、学科特点、发展梯度”四个维度入手,并在尊重教学规律和尊重教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眼界开拓组、境界提升组和世界探索组的能力点套餐。随后,结合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认真确定了个人的能力点,并围绕所选定的能力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研讨和实践。同时,为提高效率和降低难度,组长结对组员进行指导。通过优秀教师的引领,该校营造了积极交流学习的氛围,让教师们在最短时间内将所学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研磨提效,合作探究,为整校推进“通路”
通过校本研修活动,教师可以深入研讨和实践打磨学校形成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了解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有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主题教研,为研磨提效提供“广度”
教师在完成教师网线上学习之后,教师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边实践边学习,从而实现了智慧共生。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该校每小组以课堂为基础,聚焦教学能力点,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月开展一期主题研修活动。首先进行专项集体备课,将所学技术应用到教学设计中,然后进行实践落实。全体组员共同听课、磨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技能。各教研组遵循“做中学”的原则,集全组之智慧,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不断实践和反复打磨的过程中,总结并反思所学,形成优秀的课例,并在组内进行展示。
2.聚焦问题,为合作探究提供“角度”
教研活动要以学校为根本、基于课堂教学生成、并应用驱动教师后续教学,旨在通过校本研修来保证教师培训实效。研修小组是校本教学研修的最小功能单位,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听课和认真研讨,从而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日常问题,并结合所研读的微技能能力点,筛选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能力点。在研讨中发现教学中闪光点,当然重心在于努力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欠缺,从而将聚焦实践中发现的教学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利用“选套餐、融设计、研磨课、验证课”系列活动的打磨和验证,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成果验收,展示交流,为整校推进“验路”
随着能力提升工程2.0的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提高,不仅可以熟练地运用技术手段,而且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教学模式。
1. 细化评价,为成果验收提供“温度”
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等方式,对参加能力提升工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情况评估,了解教师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为后续的改进提供参考。并通过对参与教师进行跟进式的课堂教学观摩和评估,了解教师是否将培训内容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及教学效果的质量和提升情况,尽可能的做到细化考核评价机制。在以教师信息技术提升为内容的课堂教学环节,把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习情况检验改变成组内交流展示的活动。该校还将为教师搭建各类各级教学交流平台,把“考核”变“展示”。
2. 挖掘亮点,为展示交流提供“浓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实施实效,该校积极开展诸如“案例征集评选”等学科技术应用实践活动。通过现场展示、经验交流、合作成果集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挖掘其课堂和教学亮点,并将其亮点和优点进行典型经验的介绍,从而逐步进行优质资源成果的沉淀,这样不仅促进了学员之间的深度交流,而且提升了“能力提升工程2.0”的整体品质。与此同时,为了增强与会教师的参与感,展示项目的优质成果,遴选表彰优秀学员,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通过“说应用”、“展应用”、“评应用”三个环节,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技术应用的真实效果。将过程评估与结果考量进行捆绑测评的形式,激发了学员的参与激情,从而提升深度参与率。这样的实践驱动方式,不仅增强了教师们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同时也展示了项目的优质成果和实际效果。
(责编:李淑颖 审核:黄三好)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8
- 2025-05-08
- 2025-05-08
- 2025-05-07
-
2025-05-07
넷 竹乡共熠夜校课堂
- 2025-05-07
- 2025-05-06
- 2025-05-06
- 2025-05-06
-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