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逻辑指向及主要议题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等教育借助自身的职能发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衔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振兴乡村的契机,高等教育在职能深化、分类建设与强化育人等方面探索变革,有助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乡村振兴;逻辑指向;高质量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它是新发展阶段开展“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时代意义。2020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高等教育应主动发挥自身职能和资源优势,接好教育脱贫攻坚与振兴乡村的“接力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新时期“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既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逻辑指向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确立了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远景目标。在这一目标规划下,从政策、学理、实践三方面把握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逻辑指向,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指导意义。

 

顶层设计引领,推进全面振兴。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九年发布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政策步步推进和落实,重农强农调子不变,力度不减。文件针对“三农”问题持续发力,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引领下,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等教育因其自身资源和职能优势,在教育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通过对口支援行动、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定点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等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等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牢记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办学特色,以乡村振兴总要求为导向,聚焦强农、兴农、育农目标任务,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形成可持续、规范化、长效性振兴机制,在乡村振兴中有更深层次参与,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振兴必振智,激发内在动力。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需要警惕乡村贫困人口中弱势群体因脱离教育轨道导致贫困再发生潜在危机的现象,需要进一步规避弱势群体被甩出教育轨道的风险,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全纳性与终身性。在当前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思想指引下,高等教育作为中坚力量,应主动整合多方资源,在数智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充分调动农村教育建设和发展积极性,尤其是促进乡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职后培训的高质量发展,引导民众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从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入手,让乡村适龄学生与城市适龄学生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让乡村青年、中年与老年都能像城市的对应群体一样,获得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权利,建设包含乡村在内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就必然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在提高人力资本及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作用突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高等教育应注重拓展优质资源覆盖面,提高农村人口知识存量,带动主体素养全面提升,进而调动主体参与积极性,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激发主体建设现代乡村热情和内在动力。

 

适应人民期盼,满足发展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最终指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丰收,高等教育振兴乡村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和发展的“人民性”。当前,城乡发展还存在相对的差距,乡村价值流失、人才流失、财富流失等问题影响着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高,这些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得到解决。其一,促进乡村和城市高等教育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共生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优势有机结合,全方位打通,实现利益互换、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与双向良性流动。其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既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挥其人才、科技优势的着力点。其三,高等教育在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的同时注重人才、科技、文化、治理等要素的持续性、系统性输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高等教育发挥多职能优势,振兴乡村大有可为

 

高等教育作为区域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如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职能的发挥,直接参与和深度服务乡村的全面振兴事业,需重点考虑从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文化育农等方面着力推进和持续深化。

 

人才强农。高校作为开发人力资本的主要机构,其核心使命和中心任务便是人才培养,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促进人才流通机制和完善人才培育格局是人才强农的目标路径。一方面,构建“上通下达”的人才流动机制。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专项招生计划、贫困生资助政策等提高乡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畅通向上流动渠道,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促进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融入乡村振兴事业,比如大学生村官、红色筑梦之旅、基层就业补偿等政策的实施,使大量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发挥“领头雁”作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和文明治理,努力实现使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并且留得住。另一方面,完善“普职并重”的专门人才培育格局。高等教育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发展乡村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本土人才作为重点,要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专门人才培养,致力于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同时,发挥高等教育涉农学科与涉农高等学校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注重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加快推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构建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乡村规划、设计、管理、建设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的实体离不开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根本在于引入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科技创新可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核心驱动。首先,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以及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结合“源头创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三个阶段,在基础理论研究创新、重大科技任务突破、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撑和助推科技兴农的实现。其次,高校与地方共同搭建农业科研院的方式是高校在帮扶过程中探索的创新模式,通过组建科技合作专家组,以乡村特色项目为平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及现代经营理念引入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中,同时借此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农林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成果转化基地和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聚集地。另外,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在高端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使其在科技兴农方面更具精准性、更加智能和高效率,营造智慧农业、虚拟农业的场景。最后,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未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作用凸显,高校需从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组织创新以及科技服务机制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服务乡村产业集群发展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文化育农。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高等教育理应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注重保留乡村特色和乡土文化,助力打造“美丽乡村” “文明乡村”的形象与品牌,增强农村青少年对乡村的归属感、城市青少年对乡村的认同感。高等教育应借助乡村这一文化大舞台,帮助其打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乡村文化品牌,助力文化振兴和文化育农。例如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村委会领导、村民讲述、印迹寻访,整合乡村地区文化传统、代际记忆、脱贫经历等,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助力打造“乡村思政德育”文化品牌;通过乡村教育优势再造,促进优质科教资源开发,创建培养、实践及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乡村科学教育”品牌;通过因地制宜,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打造城郊地区、乡村地区“乡村劳育、美育、体育”品牌。高校应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求,依托学校现有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既可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素质,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也能激发农村群众建设现代乡村的热情,增强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激发乡村的社会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气象。

 

高等教育借助振兴乡村契机,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自身变革是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如何借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在职能深化、分类建设及强化育人等方面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深化高等教育多维职能,助力全民终身学习。为践行高校在振兴乡村过程中的责任,承担服务社会发展应尽的使命,高等教育需进一步实现职能间的交叉创新与融合。产教融合是地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向,同时也是促使高等教育转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机构的着力点。高等教育联合地方政府及相关产业建设乡村产业园区,促使自身成为创新资源引力中心,建设“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平台,打造校企合作新高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我们要推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耦合,立足人民需要和呼唤,解决社会现实关切问题,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赋能高等教育体系变革,促进多维职能深化、创新与融合,助力高校向终身学习型机构方向转变。数字化教学方式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准化、定制化的教学服务与学习实践,能够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数智化时代的技术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提高贫困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提高高等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和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深化高等教育分类建设,助力高校多样性发展。乡村的发展情况各异,要结合区域具体实际,分梯度、差异性、特色化发展,推进全面振兴。高等学校包含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和地方实际需要分类施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高校分类建设正在迅速成为新时代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院校分别处于创新链条的不同位置,各自承担着不同任务,培养着各类人才,都有着“顶天立地”的战略要求,同时三者具有结构关联性。在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下,进一步深化高校分类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多元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其中,研究型院校面向农业科技尖端领域及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性突破,同时以学术科研引领教学,培养后备创新人才,注重突出智库研农作用,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咨询与科学依据;应用型院校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通过构建县域高等教育体系与区域应用型高校,利用其产业化程度强的特征,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发挥作用优势;职业技能型院校与地方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产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依托区域资源及社会基础,具有更强的地方性,致力于满足最广大人民多样化教育基本需求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需要,对接地方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和技术改造。

 

深化高等教育育人本质,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魂”,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高等教育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必须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科建设、文化育人、实践创新等方面探索变革。一是构建交叉学科培育农林人才模式,推进“新农科”建设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等教育应当作出前瞻性、引领性调整,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布局新业态急需的新专业,同时加强涉农学科与生命、信息、新材料、社会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农林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培养拥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新型农林人才。二是强化文化育人效果,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推行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发挥耕读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知农、懂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广大干部师生走进乡村、贴近群众、服务一线,接受一场生动的国情教育,形成系列国情育人优质课程。三是拓展实践育人路径,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建设一批农林类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 20ZDA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史秋衡 李瑞,单位:厦门大学】

 

原载2023年第1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史秋衡 李瑞

 

创建时间:2023年3月29日
首页    理论科研    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逻辑指向及主要议题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