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中国文化系列解读之一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可谓居于中轴的核心地位,影响至为深远。钱穆先生的辞世绝笔《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专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天”本就是天人合一的象征

 

“头上三尺有青天”这话,意思有三个方面:一是天的颜色,二是人对天的认识,三是人与天的关系。

 

首先,这句话谈到天的颜色。“青”也,即清朗,澄明,静洁。常说的“青天”“朗朗乾坤”等,都是天地颜色的衍生。而这样的青天在头上,其形状是圆的,如盖、如碗、如苍穹,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其次,隐含着人对天的认识。作为自然的天的位置,在人头上,而人又立于地之上,所以,天又在地的上方。由此,便有天地的定位,而这定位的中心是参照于人的,所以说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之中,也即所谓的“三才”。《易·说卦》中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最后,解释了人与天的关系。天在人头上,仅离 “三尺”高,与人很近。

 

除了“头上三尺有青天”,还有另一句话——“三尺之上有神明”。这里的“三尺”在中国的文化中又有以下几重意义:

 

第一,“三尺”指青铜剑。根据周代的制度,青铜剑的长度、重量分三种:上制、中制和下制,分别供上士、中士和下士三种人佩戴。而上制之剑,则长约三尺,故有“三尺”指代剑的称谓。譬如,《汉书·高帝纪》中记载,刘邦夺得天下后自诩“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颇为豪气。刘邦起事之初,仅为泗水亭长,还无资格“提三尺”,他在此已将“三尺”作为兵器、武装的代指。又如后世唐代的杜甫,在其诗《重经昭陵》中有“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的诗句,也是以“三尺”指代剑、兵器、武装。第二,“三尺”又指法令、律条。如《史记·杜周传》记载:“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再如,宋王观国在其《学林·尺一》中说道:“法律者,一定之制,故以三尺竹简书之,明示其凡目,使百官万民循守之,故谓之三尺。”都用“三尺”指代法律规范。第三,代指士自身。例如,唐代王勃在其《滕王阁序》中提及“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在此“三尺”指的是其系在腰间的绅带。《礼记·玉藻》中有载:“绅长制,士,三尺。”郑玄对之解释说,“绅,带之垂者”,即其腰带垂的带头部分。官爵之高低,以其腰带所垂之长度昭示,越长,爵位越高,士,则垂三尺。故“三尺”以代“士”也。王勃自称为“士”,故也称“三尺”。

 

“三尺”的这几种意义,都浓缩表现在“天”字的创造上,“天”字便由此创生。由此可见,无论人对天的认识,人与天的关系,或者天的颜色、形状,都包含了作为自然的天,具有神格的天,人、自然和神格合一的天。这样合一的“天”在西文中是难以准确表达的,比如英语中就不能简单对应中文的“天”,“sky”仅表达了其自然的天,而没有其神格的一面;若用“God”,则又失去了自然属性。相比之下,“天”之所以在中文表达中富有多元性,既是因为汉字的字词同源、一词多义,更是因为“天”本就是天人合一的象征。

 

“一”为天与地之始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一部》中的解释:“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此解有两层意思:第一,人头之上,即“颠”,亦为其音;第二,没有其他任何物比天更大,所以“一大”,而“一”和“大”又为“天”字的拆字。

 

《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很有意思。天与地的结合便是地平线上的“一”。天地相交为“一”,“一”两分便是天地。刘勰《文心雕龙》的《原道》中论及天有日月星辰,因此“仰观吐曜”;地有山石河川,所以“俯察含章”。而俯仰之人在天地之中,故而“惟人参之”,这样便是天地人合一的“三才”。对此,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是其对天人合一的高度概括。

 

老子在春秋时便有了这一精辟的概括。到战国时,在老子的这一说法基础上,列子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老子所谓的天地人合一之“一”,是天地分离之前,也就是天地未分之状态。既是未分,便有一个分开的过程,也就是天地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按照列子的说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其《列子·天瑞篇》中便提出了宇宙万物生成的“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即谓之“先天五太”,也就是从无极渐次到天地形成前的五个时空发展阶段。

 

《天瑞篇》有言:“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在此列子对“五太”逐一进行了辨析之后,着重强调了“一”为万变之基,乃一切一切的基始。“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列子进而论道:“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如此通过“五太”的演变,才完成了从混沌之“一”,到天地形成的“二”,再到天地之间的“三”,也就是“万物化生”了。

 

西汉末纬书《易纬》一书中的《周易乾凿度》(又称《易纬乾凿度》),对其进行了图式概括: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易纬》中的“太易”是“寂然无物”,是“未见气”的一种虚无寂静的状态。对此,东汉末的郑玄对《易纬》注说:“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而到其后“太始”,则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太易”“太初”是“气之始”,到了“太始”才有雏形之朦胧可见。再到“太素”则是“形变而有质”了。当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未分离开来之际,就是“浑沦”。所谓“浑沦”就是未分离的混一状态,这便是“一”,又称“太极”。“太极生两仪”便是“一生二”,二者,一清一浊,一上一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形成天地之后,再产生人和万物。

 

天人的互动是天人合一的本质

 

按照刘勰《原道》的说法,人“实天地之心”。人既在天地之中,就得受天地的影响。既受天地的影响,那就无时无处不在。也就是人的心智、情感、言语、行为无一不体现其影响,只是体现的程度、形式等不同罢了。反之,人乃“有心之器”,有其独立性、适应性、能动性。因此,也要反过来作用于其外部环境的天地。这便是刘勰“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之问。这一天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便是天人合一。

 

在这一说法的基础上又逐渐产生混沌之说,以及相关的创世大神盘古在混沌之中开天辟地的神话。三国之际吴国的徐整,在其《三五历纪》中写道:“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这也可以解释《易》中所谓的“天数五”之“一、三、五、七、九”之所以为“天数”,为“阳数”的道理。

 

钱穆先生在写《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时,已至耄耋之年,但思想却极其敏锐,他指出:“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次场面来讲。”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对此,钱穆先生高度颂赞天人合一,他说:“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在上述引文中,钱穆先生还尖锐地指出人天分离的思维,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这种将人天分开来看待世界,研究事物,探寻发展,其“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将随着科学发达“愈易显出”。英文“天”的单一表达,便是对这一观念的侧面例证。

 

一方面,天人合一本质上就是天人的互动,天地影响人,人要顺天地而动,也就是不可违背天地之运行规律;另一方面,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又要作用于其以天地为主的外部环境。而照《原道》说法,天地万物有其文,而人文则是人与天地万物互动之文,所以名之为“人文”。而这样的人文中的天地,在草原的游牧人头上,便有天似苍穹之说。如南北朝民歌所唱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半农半牧的纳西族先民眼里,天地便是“苍穹”与“屋顶”的过渡;在农耕为主的汉地,则是成熟的天道、地道以及人之礼的象征,即“三尺”所代表的“士”的确立。“士”,奉天道而执“三尺”之剑,这是武;“士”,遵礼法而行“三尺”之法,这是文。而文武之道兼备,一张一弛,相辅相成的,便是奉天道,遵礼法之“三尺”之身的“士”,也即士之“天命”也。而中华文化的“天”,就是天人合一。《中庸》中有段话至为精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先得“至诚”,才能尽其性。继而,尽他人之性。 然后,方可尽物性。而尽物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至“天地参”,即天地人并立,相与齐的境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这里,己之性,与人之性,是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而人性与物性,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人与社会、与自然都和谐共生了,这便实现了天人合一。(作者张诗亚系西南大学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2期

 

作者:张诗亚

创建时间:2024年3月27日
首页    媒介素养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