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灯影映共富
——记打造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华舍样本”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钱国兴
晚上7点整,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多功能教室内灯火通明。40多名学员正围着操作台,全神贯注地聆听面点师傅讲解小笼包捏褶的十八道技巧。空气中弥漫着面粉的清香,学员或低头记录,或举起手机拍摄教学细节,场面热烈而有序。
“手腕要这样翻转,拇指和食指配合,才能捏出均匀的褶子。”徐老师一边示范,一边手把手指导学员。45岁的王阿姨正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虽然动作还不熟练,但已经能捏出像模像样的十二个褶。“学会这门手艺,我打算和小区里的几个姐妹合伙开个早餐店!”王阿姨兴奋地说道。
这个充满活力的场景,正是华舍街道“共富夜校”的日常一幕。从家庭主妇到待业青年,从退休职工到00后大学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这里——通过学习实用技能改变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精准施策
四大核心课程破解“学校后”人力资本困境
需求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绍兴市柯桥区华舍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华舍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开展了精准、深入的调研。双方调研了辖区26个村居社区,梳理出当前华舍街道劳动力市场的三大矛盾:传统产业用工需求萎缩与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并存,低技能劳动者就业困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灵活就业需求增长与职业技能不足并存。
“我们发现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后’居民。”校长李宏贵介绍,“这些人完成了基础教育,但缺乏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动力,技能水平停滞不前,逐渐被就业市场边缘化。我们要立足‘普惠’,在‘提升’上下功夫”。调研显示,华舍街道25-50岁人群中,有一半左右的人在过去五年内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大课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基于调研结果,该校设计了四大核心课程。小笼包制作课程成为颇受欢迎的“明星课程”。该课程不仅教授传统面点技艺,更创新性地融入了现代餐饮管理理念。24课时的专项培训中,既有专注基础技能,包括面粉配比、馅料调制、成型工艺等;又有强化实操训练,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标准化出品;最后则引入门店运营知识,涵盖成本控制、卫生管理、客户服务等内容。截至5月底,已有150名学员通过专项能力考证。
网店运营课程则抓住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课程设计采用“理论+实操+实战”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部分包括电商平台规则、流量获取策略等基础知识;实操环节学员需要完成店铺装修、商品上架等任务;最后的实战阶段则要求学员实际运营一个网店并达成销售目标。学员小沈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将实体店的烘焙产品上线直播店铺,通过课程中学到的直播技巧,销售形势超乎预期。
即将推出的育婴员课程已与绍兴芊浔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机构达成“订单式培养”协议。课程将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同时结合本地区高端家政服务的特点,增加婴幼儿早期教育、营养配餐等特色内容。财会初级课程则瞄准小微企业财务人员的需求,重点培养学员的实务操作能力。
动态调整的课程优化机制。为确保课程持续符合市场需求,项目建立了评估、动态调整机制。该校会收集学员反馈、评价,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升级。例如,在小笼包课程第二期时,根据学员建议增加了外卖平台运营模块;网店运营课程则因直播电商的兴起,将直播带货的课时占比从20%提升到了50%。
“我们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李宏贵强调,“就像种地要看天时,培训也要紧跟市场变化。下一步我们正在调研民生养老护理员与救护员双证培训模式,计划年内再推出1~2个新课程。”
创新机制
“一南一北”双阵地打通技能提升“最后一公里”
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华舍街道辖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7万,如果只在单一地点开展培训,很多居民会因为交通不便而放弃。在相关社区支持下,该校提出了“一南一北”的布局方案:以钱陶公路为界,南片教学点设在华墟社区文化家园,北片教学点设在和天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经测算,这样的布局可以确保95%的学员在15分钟内到达培训地点。
“以前觉得技能培训是年轻人的事,我们这些老年人跟不上。”64岁的张阿姨住在华墟社区,步行到南片教学点只需5分钟,“现在下楼就能学,老师教得又耐心,我已经学会做四种点心啦!”像张阿姨这样的“银发学员”在项目中不在少数。
师资建设的“双师型”策略。为确保教学质量,项目组打造了一支“行业专家+教学能手”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网店运营课程的主讲教师孙老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本地电商企业绍兴企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又是有10多年培训经验的优质讲师。他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这些实战经验让学员受益匪浅。
小笼包制作课程的徐老师则拥有令人瞩目的教学履历,过去五年间,他累计培训学员超过3万人次,独创的“五步教学法”能让零基础学员在有限学时内掌握基本技能。“我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谋生的本事。”徐老师说道。为此,他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标准化意识,从称料精确到克,到蒸制计时到分,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
服务体系的闭环设计。项目最具创新性的或许是其“全链条”服务体系。每位学员入学时都会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培训过程、考核成绩和就业意向。培训结束后,该校会提供考证指导和实习推荐的持续服务。
考证服务方面,项目在柯桥区、绍兴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指导下,在柯桥区技工学校等单位支持下,设立考点、考场,方便学员参加考试。实习就业方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优秀学员可获得优先录用机会。
共富成效
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飞跃
特殊群体的精准帮扶。项目特别关注就业困难群体,通过“三优先政策”(优先报名、优先辅导、优先推荐)给予重点帮扶。其中有1名00后朱姓残疾青年在学习小笼包制作期间,该校教师了解到她因身体不便而初中辍学的故事后,鼓励帮助她学历提升,使该学员顺利完成双证制初中、高中的学习,目前正在参加大专函授学习,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政企协同的放大效应。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政企协同的创新模式。街道办事处提供指导帮助和政策支持,该校负责教学实施,企业则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这种“铁三角”合作模式产生了1+1+1>3的效应。 “这种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可持续性。”浙江树人学院翁老师评价说,“它形成了‘学习-就业-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
专家视角
人力资本提升的“华舍样本”
为提升培训质量,该校与浙江树人学院等高等校园开展横向合作,签订合作合同,寻求项目指导、帮助,邀请学院教师到华舍街道授课。“传统培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证书轻能力。”翁老师分析道,“华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培训策略,解决了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参与率低、实用性差、持续性弱的三大难题。”
“这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一项有一定推广价值的人力资本开发方案。”翁老师指出,“它最大的启示在于证明:在区域层面,通过精准施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升劳动力素质,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夜幕下的校园,一扇扇亮着灯的窗户里,是一个个正在改变的人生故事。李宏贵说:“共富夜校没有毕业期,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行动是一项民生实事工程,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把课堂一直办下去。因为每一个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故事,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7-09
- 2025-07-09
- 2025-07-04
- 2025-07-04
- 2025-07-04
- 2025-07-03
-
2025-07-03
넷 初心如磐映党旗
- 2025-07-03
- 2025-07-02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