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就是一个大校园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林乃聪
■创作随笔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读起来很愉快,读过以后会使自己变得聪明,那就是诗。”我想,用这句话来阐述儿童诗也很恰当。优秀的儿童诗中,那些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让诗人一点化,即表现得那么美、那么动人、那么新奇、那么形象、那么意外、那么多彩多姿,不仅读起来令人愉快,而且确实也能使每一位小读者读过之后受到熏陶,得到启迪,变得聪明起来的。
▲图为《贝壳的旅行》书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因此,童诗能教会我们用美丽的眼晴和向善的心去看世界,还能教会我们变得聪明。
写童诗,也要讲究用诗的眼晴、诗的耳朵、诗的鼻子、诗的心灵、诗的触觉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这是写童诗外部的功夫。写童诗,需要学习诗情的观察、诗意的捕捉,诗情和诗意的表达,这是童诗内在的功夫。懂得一些诗外功夫和诗内功夫的道理,写童诗也就有感觉了。
▲图为童诗《鲎》
台湾著名童诗诗人林焕彰先生特别强调诗的内在美。他说:“写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诗想’是否特别。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别’的‘诗想’,这样的诗才能打动人和吸引人。”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套四本《海洋中的童话》科普童诗绘本,就是用特别的“诗想”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能给他们启迪的海洋知识读本。
▲图为童诗《象拔蚌》
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每一本书创作过程中都会遇到愿意帮扶我的老师和知音。
我出生在温州苍南,苍南濒临东海,有206公里长的海岸线,我为自己的家乡有大海而骄傲,也总想为大海写点什么,可仅仅写些鱼和虾,总感觉深度和力度不够。有次和谭旭东老师聊起这件事,他很感兴趣,给了我建议,写几本有分量的科普童书,他还帮我归类:鱼类、贝壳类、海藻类、爬行类等。知道我写海洋科普童书的施成书老师也支持我,觉得我这个创作主题定位高、想法好,能发挥瓯越的海洋文化优势,为全国的青少年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他还给我推荐了多本海洋知识读本。当时担任教育局专职副书记的吴海龙先生也很关注我,给了我很大的包容,给了我创作时间和空间,甚至甘当我这四本书的第一读者。
▲图为童诗《海蜒》
海洋就是一个大校园,这是我写这套四册童诗集的定位。因此,童诗需用能渗入童心的、能感染童情的浅显语言精心酿做。使孩子一入眼就能感受其童趣丰沛。唯如此,诗人和孩子间的距离才能缩短,才能做到诗和孩子零距离。从各地各校孩子们写的小评论可以看出,他们是喜欢海洋的,即喜欢读幽默、童趣的童诗,也喜欢诗后面的知识链接。这套书能让孩子对海洋中的动植物更深入的了解与感受,于无形中拓宽知识面,达到在娱乐中学到新知识的效果。
(林乃聪,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人,儿童文学作家,著名儿童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阅读推广人,现供职于苍南县教育局。举办童诗创作和阅读推广讲座200多场,听众达7万多人次。已经出版儿童诗集《小鸟的期末考》《小猪打点滴》《早安,小鸟》等近二十部。其创作的儿童诗入选高校教材《儿童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儿童诗选》等。本文系《海洋里的童话》丛书《后记》,标题系编者所加,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责编:李淑颖 审核:黄三好)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