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正念

——从“西游”谈阅读指导策略

 

■“推动青少年读书”系列:阅·青春读书会

 

在经典阅读中,无论中学还是小学,《西游记》都是无法绕过的。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浪漫奇幻的瑰丽想象、谨严融通的宏阔架构、丰富多元的意象映射,也堪称奇绝。每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无不具有一股纵横天地、降妖伏魔的“西游”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若能建立一套完备的阅读指导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在畅游“西游”中,涵泳经典,陶铸性灵,则善莫大焉。

 

策略一 “西游”阅读的文化准备

 

无论个人经验,还是教学经验,我们在指导阅读《西游记》时,需要做好FAQ(常见问题解答)。这些问题看似很小,却左右勾连,前后掣肘,影响深度阅读。如引导得当,恰是解读的新锐视角,多有裨益。

 

比如,在很多回目的起首,时常会遇到长长短短、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的“诗曰”或“偈语”。孩子读不太懂,便会提问。若不以为意,所答就含糊不清,臆断推测。再看正文,每到精彩之处,忽见“有诗为证”。为什么要用诗来证明呢?也令人困惑。

 

这些问题多与《西游记》的传承有关。自诞生以来,《西游记》先后走过了地理志(记录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史书)、诗话(有诗有话的小说)、话本(演讲故事的底本)等不同发展阶段。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凝练而通俗的诗歌复现了这一历史。比如,第二十二回中:“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诗中描写的流沙河,原型为甘肃安西与新疆哈密之间的大片戈壁,这正是地理志的遗痕。

 

“诗曰”“偈语”如同上课之前,必先打铃。这重现了明代话本的开场式:表演伊始,高声吟诗,既烘托气氛、提升格调,又展现能力、收获“粉丝”。“有诗为证”,则源于演讲中的间歇控制:说到高潮处,穿插有调有韵的诗词,实现情节的过渡或转折。这就像课堂之上每讲到重点,或敲黑板,或提音量,或稍停顿。知道了这些历史,再理解“西游”阅读的整体性,便豁然开朗。车迟国、乌鸡国、宝象国,可以在地理上连绘作图;白话、韵诗、辞赋,可以在表达上相映成趣。

 

历史是文化沉积的一个面相。文化功课的准备还包括文化精神,在第二十六回中,有句诗为“上士无争传亘古,圣人怀德继当时”。什么叫“上士无争”“圣人怀德”呢?这里化用了《道德经》,其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名句;“圣人怀德”出于《论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了解儒释道的基本精神,是“西游”阅读的人文价值之一。

 

好奇心强的学生,还会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孙悟空为什么非得是“七十二变”呢?“七十一变”不行吗?答案得从节气说起。我国有二十四节气,一个节气又分三候,一年就是七十二候。“猴”与“候”的发音相同,所以孙悟空就有“七十二”之数。“变”字来源于节气之间的变化。传说中,黄帝将竹节埋在地里,每到一个节气,地气变化,就有一个对应的竹节爆掉。这还顺带解释了孙悟空为何是由大地所生,且“迸裂”而出的道理。

 

一部《西游记》,半部文化史。再以文字源流为例,整部书中,无论男性、女性,只见“他”而不闻“她”;无论陈述、疑问,只见“那”而没有“哪”(“哪吒”之“哪”另说)。这里涉及新文化运动,“她”“哪”均是其产物。没有上述背景知识,学生就会犯嘀咕:吴承恩怎么老写“错别字”呢?

 

“西游”世界,越是沉潜研读,越能发现文化的重要。孩子的那些“多余之问”“无稽之问”,或许正蕴藏着教学的某种契机。而要想因利乘便、相机而教,教师决不可仅盯情节或所谓写作技巧,分主题、跨领域、设重点地多体验“西游”阅读的文化气象(主要指文化背景和文化常识),才能让名著在心田中扎下根脉。

 

策略二 经典阅读的文化实践

 

“诗意沛然,文采斐然”,是《西游记》在文学艺术上的显著特征。以原著为根本,带领孩子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分析探究,形成鲜明的个人洞见,淬炼“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文化实践。学生的精神宇宙才趋于丰盈、厚实。

 

在文本解读的引领中,教师不妨从景物、人物、事物三方面试着进行解构。

 

1.谈谈景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即写景的文字,本质上皆寄有情思。此处的“情思”,既包括个人的情感思维,也包括情节。所以,景色描写与人物发展的内在情理,总是契合或映射的。

 

孙悟空出世之前,吴承恩用诗歌描述了一个鸟语花香、绚烂多彩的伊甸园。待降生一刻,“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食草果,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夜宿石崖上,朝游峰洞中。美丽的大自然,塑造了他自由洒脱、不服约束、不谙俗尘的反抗性格,可以说,大自然正是他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

 

景色描写还可以渲染和烘托故事。以“河”为例,《西游记》中比较著名的,有“浪涌如山,波翻若岭”的流沙河、“揭瓦翻砖房屋倒,惊天动地泰山摇”的黑水河、“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的通天河等。它们第一次进入读者的眼帘时,作者以“翻”“倒”“颠”等字,预兆前途多险,劫难在即。原来,看似写景,实则铺垫。

 

柳暗花明的情节转折,也暗示于景。比如第八十回:“不一时,红日高升。三藏昏昏沉沉,也辨不得东西南北,正在那不得命处,忽然见一老叟,手持拄杖而来。”旭日东升,借指着黑暗消退,光明(希望)降临。投射于人物,即寓意苦尽甘来。

 

经此分析,在“西游”阅读中,教师须关注不同景色在不同段落中的作用。请学生分类讨论:哪里体现“景以人设”?哪里彰显“情景交融”?哪里又突出“移步换景”?论证之余,还可组织诵读、仿写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拓展。

 

2.谈谈人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四个对象,分别讨论其性格、语言、动作、能力,探究文学人物的塑造方式与方法。在全书中,猪八戒备受孩子喜爱。他看似好吃懒做、油嘴滑舌,对孙悟空“有事好哥哥,没事弼马温”,但也有细心、憨厚、可爱、幽默等诸多侧面。特别适合做人物剖析。

 

以“细心”来说,第四十八回师徒“过冰河”,由于河面结冰、打滑,唐僧差点儿从马上摔落。正当熟稔马性的“弼马温”犯难时,猪八戒却不以为意,随口支招“问陈老官讨个稻草来我用”,他只轻轻地以稻草裹住马蹄,难题即解。

 

这一细节雕刻,让猪八戒的形象不但有血有肉、亲切有加,还增加了几许智慧。阅读中,大可邀请学生就其“细心”“憨厚”“可爱”“幽默”等特征,查找相关原文,体味吴承恩的生花妙笔。

 

“西游”人物中,教学的难点来自沙僧。沙僧的形象略显模糊,存在感有限。余秋雨说:“在那些看起来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往往藏着深刻的逻辑。”从历史上看,《西游记》在未定型前,经历了大幅变化。沙僧最早出现于南宋的《取经诗话》。因人物形象反复变化了五次,梳理其中的脉络十分烦琐,故读者容易“蒙圈”。删减他的故事,单薄他的形象,遂成最优解。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全书看,沙僧绝非摆设:每当孙悟空和猪八戒吵架,他总会及时调解:“二师兄,你和我一样笨嘴拙腮,不能惹大师兄生气,我来替你挑担子。”这句话十分有智慧,让冲突双方都有台阶下,营造了缓冲空间。这种调解、黏合剂的作用,凝聚了团队,避免了“散伙”,意义不言自明。

 

沙僧也代表了一类人,甚至是大多数人。他看起来,有点儿像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老实诚恳,不善言辞,埋头苦干。这与社会底层里、人物形象失焦的“大众”是相似的。但骨子里,和光同尘的沙僧却大智若愚,心思缜密,要么沉默是金,要么点石成金。譬如红孩儿一役,孙悟空自认为有“叔侄关系”护体,盲目乐观。但沙僧提醒“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果然一语成谶。乃至于战斗不顺利时,又是他出主意:“(以)相生相克拿他,有甚难处?”孙悟空始才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沙僧对人性的把握,堪称典范。

 

建立清晰且理性的人物形象,如拍摄X光片,得有点儿“透视”的能力。阅读教学从锣鼓喧天走向静水流深,并不容易,其建立于深度阅读的基础上。人物剖析不能脸谱化、模式化,而须建立多维、多核甚至冲突的观察视角。这样的“人”才写得活、立得住、挖得深。

 

3.谈谈事物。《西游记》在开天辟地和鸡毛蒜皮之间,架构自如,浑然天成。我们评价其“诗意沛然”,并不局限于辞藻华丽,还包括主旨暗扣、事理隐喻。第二十回的“偈曰”,有一句叫“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将绒绳从牛鼻子中穿过,打一个松散的绳结)。这里有禅学的哲理,比喻自我修心,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另一方面,“绒绳着鼻穿”又暗示牛魔王最终被“穿鼻”而降,“挽定虚空结”代表着青狮精受“结绳”所缚,属于形而下的写照。由此,宏观建模与微观叙事得到了统一,即谓“小中见大”。

 

对“西游”阅读的推动,需要有这样的鉴赏力、分析力。最重要的是,视野打开,格局放大,以便在不同章节之间比对、联结、归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作发散思维,描绘个人意象中的“西游长廊”,让经典常读常新。

 

我们发现,《西游记》并不是若干故事的“合集”。一个故事如滴水藏海,可以折射整个“西游”世界,也可成为承上启下、左右互文的关键枢纽。当我们心系牛魔王与青狮精的命运时,却不知他们只是孙悟空好胜心、虚荣心的幻化。这就如同“真假美猴王”,暗指两种缠斗的意志;“七个蜘蛛精”,隐喻七情与六欲。

 

“西游”阅读的本质,是读懂一颗心。这颗心在世间会遭遇贪、嗔、痴、慢、疑的人性羁绊,会被厚黑学、权谋术、市侩风不断浸染。“西游”路上的所有妖魔鬼怪,都是上述过程的镜像。

 

怎么帮学生理解吴承恩的这套哲学?还得靠文化。景物、人物和事物的意义剖析,一定要回到具体的文化场域和文化心理下,学生才能曲径通幽,把“西游”作为一汪精神源泉,生发无尽力量。

 

策略三 经典阅读的文化表达

 

《西游记》因篇幅较长,时有疏迟、遗忘,似乎在所难免。这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中学”,即选择多种训练、检验和评估方式,边读边写,边读边画,边读边做,增进教学效果。当然,不要忘记,文化才是实现这一切的倍增器。

 

以“语言”为例。首先,可以设计文本细读活动。拿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语言来说,两者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虽寥寥数语,也颇见性情。初登天庭,玉帝问谁是妖仙,孙悟空应答:“老孙便是。”仅四字,便将他傲岸不屈的性格刻画分明;入五庄观,唐僧问众徒弟谁吃了人参果,猪八戒抢先发言:“我老实。不晓得。不曾见。”其三分狡黠七分呆萌的人物形象,立呈眼前。有时候,一字千金,教学要有“细节意识”,教师更要有“咬文嚼字”的文化功夫。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更是文化的转译。清唱、朗读、情景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可灵活运用,既能营造艺术效果,又能提升兴趣、加深理解。此外,玩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比如,呈现描写外貌或装束的语言片段,学生研读后,以“接龙”的方式,推测人物身份,并简述理由。

 

概而论之,若能带领孩子,领悟“西游”之真善美,便胜却人间无数。所谓“胜”者,绝非在教学之“术”“器”上,较一时之短长,争一隅之得失,而是面对一部终身伴读的经典,能阅人阅己,见心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高策略,在于秉持“文化的正念”:“西游”阅读之准备、实践和表达,必一以贯之地坚持文以载学、载术、载大道。(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中国教育报2019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作者:邱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创建时间:2023年11月20日
首页    媒介素养    文化的正念
  •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