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象与类应

编者按

 

从孔子、孟子到宋明大儒,仁既是圣人贤达规划美好社会的逻辑支撑,又是观照世界、整合天人的法门;既是士子们个体安顿心灵、修身立命的依归,又是相互间连接志趣、鸣应气节的纽带。挖掘仁的哲学本质以及发源、枝节,是我们窥见中华文化内核的必要路径,也是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试图运用古人象思维的方法,推究仁的发源及核心含义。

 

 

王阳明曾说:“孔孟之学,惟务求仁。”

 

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对“仁”进行系统性阐释的是孔子。孔子说“仁”,不由分说,唯有答案,如从魔法篮中逐次取出。

 

问仁,孔子曰“爱人”;又说“唯仁者,能爱人”。这是孔子阐述“仁”的总基调。

 

孔子认为,仁者至少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翻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各国之间事务的指导原则之一。孔子说,求仁最好能够做到“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而求仁的功夫主要是“克己复礼”“力行”。“克己”就是克制私欲。“克己复礼”之“礼”即周礼,是周公依据天地大道来调和人伦而设定的。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是合理、安全、持久的。恢复周礼,需要人们各自克制私欲以求仁,须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曰“力行近乎仁”,要去实践,去做事,去为国为民做事,多做事,少说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孔子反对巧言令色。如果得仁,内心就会平和安详,能享受到仁带来的安静,即“仁者安仁”;也不会有无谓的焦虑,即“仁者不忧”。孔子话语中的“仁”,既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又是对理想的人伦社会的整体规划,建立以“仁”为本的社会。

 

孟子以鲜明的思辨性对“仁者,爱人”做了延展,认为“仁也者,人也”,人的本质即“仁”,这就是性本善。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性是善的,如恻隐之心,即仁之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比如,一个小孩坠井了,虽然不认识这孩子,但你会感到揪心,这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安宅,就是人心安顿之处。如果求仁得仁,就拥有了心灵安乐之所,人的精神家园。

 

孟子提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命题:“万物皆备于我”,这是对“仁”的深层解读。人作为万物之灵,方寸之心本与万物同息相连,但这需要通过修身的功夫来求得其真。“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便是求仁的功夫。如果得仁,便拥有体觉万物的能力,就会打通与万物之间的联系,与万物为一体。人们对“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的理解差异非常大,但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这句话至少阐明,万物与我是有联系的。这是后世解“仁”的一个出发点。

 

 

如何解“仁”,又如何求“仁”,宋儒沿着孟子开凿的方向继续发挥,又做了重大延展。宋儒陆续提出了“大其心,容天下之物”“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民胞物与”“圣人反观求仁”等关于“仁”的见解。程颢则对“仁”的最高境界做了概括:“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人与万物为一体,可觉与天地同息,体会到超越一切对立、天地浑然整体的大成——达到孔颜乐处。

 

这一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后世文人的话语方式。在评书《雍正剑侠图》里就有这样的叙事:八十一门总门长、剑客欧阳修,大雪之天,山中静坐,忽闻壁上所挂刀鞘无端声响,遂睁眼唤小童曰:童儿,洒扫庭除,今日有客。这是以小说的方式演绎了这种学说:人修行到一定程度能与天地同息同觉,觉知天地万物的变化。

 

谢上蔡继承了程颢的上述观点,从“觉”的角度论仁。只有“觉”了,才能得“仁”。如手脚麻木不仁,就是感觉迟钝,“不仁”即“不通而不觉”,手脚与躯体不能为一体。有觉方通,能通才觉。

 

宋以前,古人对“仁”的这些阐发,并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宋儒开始探究“仁”的本体意义,挖掘仁之义的本源。

 

“生生之谓仁”,这是二程的发挥。在《周易·系辞传》里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其实,“易”字乃上日下月,即日月轮转交替之义,指阴阳的变化,这就是生命之源。“易”产生生命,“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仁”揭示了“仁”的根本大义就是生生不息,万物生长。生之义乃是“仁”最本源的意义。二程从天地运转大伦入手解释了“仁”的本意,为孔孟圣人论“仁”找到了逻辑起点,把天地人伦融会贯通于仁道,是理论上的重要贡献。

 

我们从“仁”字的结构来看,按《说文解字》以来流行的说法,左“人”右“二”,即二人,表示两个人的心中各有对方,有他人在心中,叫“仁”;还有一种解释被部分人接受,仁字乃左人右上,意仁者为上。本人更倾向于这样理解:这里的“二”代表天和地,天地人一体为“仁”。天地人一体,与“生生之谓仁”相通。日月星辰的不断流转,方有生命的不息繁衍。“生生之谓仁”,自然包含着天地一体为仁之义。

 

 

自然界植物的种子对应“仁”的基本特性,种子也叫“仁”。在日常口语中,人们称之为“仁儿”(本文为了易于区分,把种子写为“仁儿”),但在古人的书面文字中,就是“仁”。据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果人(仁)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记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段的这个说法不精确。其实在北宋元祐年的小字本《伤寒论》中都是写作“杏仁”“桃仁”“麻子仁”,而不是写作“人”。在唐人孟诜所著《食疗本草》中,确有“桃人”“杏人”的写法,但也有“薏苡仁”“郁李仁”的说法。可见当时种子以及果仁,写作“人”和“仁”的情况都有。北宋谢良佐也说“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为仁”,至少在北宋,桃杏之核被称为“仁”是可证的。这或许与北宋大儒们对仁的重新解读有关。

 

“仁儿”其实就是“仁”之象,即“仁”的实体标志,承载着“仁”的大意。例如我们平日所说桃仁儿、杏仁儿、柏子仁儿、花生仁儿都含有“仁”的意义。

 

这里关系到中国古老的思维方法——取象思维,也称象思维。一种实物,或一种现象,背后含有某种道理或功用、特性,这种实物或现象与这一道理即为象应关系。例如,自然界里的皂荚刺、蒺藜、松针等尖锐物,有刺破的性能,“破”就是这类事物的功用。这类尖锐的事物与“破”就是象应关系。皂荚刺、蒺藜、松针即有“破”之象。在医学上,用这些刺类药物达到“破”的疗效,例如可以用皂荚刺治疗乳腺增生、清除血管内壁的附着垃圾等。

 

再比如,藤类植物左右环绕、上通下达,有“通”之象,所以古人用藤蔓类药材治疗经络不通的疼痛,例如鸡血藤、青风藤、忍冬藤、夜交藤等。这类藤类植物即与“通”有象应关系,有“通”之象。

 

藤蔓与人体的经络也具有一种关系,为类应关系,故称“相类应”。因都以通达为性,所以同气相求、同类相应。

 

取象思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人识物析事的常用方法。当然,这都需要反复的实践检验。

 

早在周以前的《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这两种书在汉朝又得到系统性整理),就已经在大量使用植物的种子。仁儿作为种子,有生生不息、繁衍之能,即有仁的本体含义,从山东古运河底挖出来的北宋年间的莲子仁,有人试验,种上还能发芽生长。(据亲历者说,这些莲子是从古运河的梁山县北五华里,一个叫码头的村子里挖出来的。如果想让其复活,必须用砂纸把其一端磨得露出白色来,方可发芽。有人亲自试过的,长出的芽又细又长。)这首先说明仁儿具有蛰藏生机的属性,凡是仁儿,里面都有生机,藏有生命力。“蛰”字最能表达仁儿的这种特性:有生机的潜藏。当然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

 

其次,仁儿的守神待机,蕴有安以致久之义,即“仁者安仁”。日常的种子也大都经冬天的潜藏,这个阶段为“潜龙勿用”。如果不安、妄动、折腾,时间不久就死了。例如,在北方有的种子在冬天就匆忙发芽了,有的树在冬天就开花了,这都是即将死亡的征兆。必须有足够的耐性,能够安静等待的,才是有生命的“仁儿”。我们把安顿好内心称为“得仁”,当应于此。

 

再其次,“仁儿”有“觉”之能——等待天地之机: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都齐全了,才会苏醒发芽。这印证了仁儿与天地相通,与万物一体。仁儿发芽后,要乘天时及时成长,错过天时,仁儿将“不仁”。古人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对应,仁为木,义为金,礼为火,智为水,信为土。仁为木的具象就是仁儿的发芽生长。映射到人伦,即“仁者力行”,自强不息。

 

 

古人认为,“仁儿”与人心有类应关系。

 

徐灵胎是清朝乾隆年间自学成才的中医大家,在论到柏子仁的药性时说:“柏得天地坚刚之性以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风游火所侵克也。人之生理谓之仁,仁藏于心。物之生机在于实,故实亦谓之仁。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以类相应也。”即“仁儿”与人心具有类应关系,可同气相求。人的生机藏于心,这与现在把生命的动力归之于心脏有类似的意义。柏子仁即可收敛心气,安顿心神。有一首养心的经典方剂:柏子养心丸,即取此义。

 

这说明,心也具“仁”之象,心与“仁”有象应关系,与“仁儿”有类应关系,同气相求。这里的心,并不是单指心脏,而是古人所说的广义脏象。仁儿、籽相通,都是种子,古人说凡“籽”皆入于脏,其实也是指籽里藏有生机。不管入哪一脏,总兼有养心之义。密集产籽的植物种子首先具补肾之功,比如五子衍宗丸。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张果老的后人把此方贡献给一个明朝的高官。里面有五种植物的种子: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这个方子也能补心吗?其实心肾一体相通,好多心脏病是因为肾的疾病引起的,要从治肾入手。这个方子可以助生育、补肾精、补髓海。在中药中,仁儿类的药和方有一大类,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心与“仁”也同气相求,求仁的过程就是养心的过程,故古人说“仁者安”“仁者寿”。这样,自然生理与人伦修行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中国古人的道德伦理体系多应于天地,取法乎自然,仁也是天人合一。种子“仁儿”的繁衍之功对应“仁”的“生生之义”,升华为“仁者爱人”的伦理;由仁儿的蛰伏之义,对应人心的安顿为“仁”。万物一体为“仁”,自然“民胞物与”“由我及人”,再推及国家、社会,推及君王——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须以天下为念,以民心为重,力行仁政。

 

 

作为个体,士子们日常怎么求仁?孔子说“克己复礼”,颜子说“视听言动”,曾子说“容貌颜色辞气上”,即在自我修身中求仁,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求仁,要有他人视角、天下视野。求仁最重要的功夫是“克己”。“克己”是对私欲的克制,其中有“观己”之意。一日三省,克欲克偏,守正执中,这是古代士子每天的功课。通过“克己”擦亮内心,比照圣人之道,随时修正。

 

仁在当今是不是过时了?今天我们还要不要讲仁?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宜采取尊重并鉴别的态度,实事求是,吸纳其优秀部分,对确证其优秀的要继承发扬;确系糟粕者,坚定去除;对存疑部分,可待后来。对仁来说,以天下为怀,以苍生为念,觉天下万物为一体,克制私欲,成君子之风,在今天也该继承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21日在秘鲁国会发表演讲:“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用以处理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仁依然有着巨大力量;以仁为原则,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我们谈论仁,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逐渐理解仁,并把仁的精髓传承下去,把仁这一思想方法、情感方式、存在状态发扬光大,共建国人仁之安宅,这也是立德树人应该参照的一个体系。(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常务副总编辑)

 

作者:张圣华

 

《中国教育报》

 

创建时间:2022年6月22日
首页    媒介素养    “仁”之象与类应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