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艺术学科融合的交响乐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音乐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张峰

 

【内容摘要】在大力提倡学科核心素养的“三教”改革背景下,我们在中职音乐专业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音乐+”融合教学的初步探索,创设了“音乐+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元融合课程,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音乐专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音乐+”融合教学;专专融合;核心素养;教学创新

 

 

一、“音乐+”融合教学的实践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中对中学(中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全面概括了学生在音乐修养或艺术审美情趣层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在2002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这是一部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的作品,演出突破了传统交响乐的演奏形式,加入了声像纪录片的多媒体式交响乐赋予了交响乐新的定义,演出现场除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给我们更多的是来自视觉艺术的“画面”的震撼。同样,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震撼上演的《唐人宫乐图》,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的交互融通,同频共振的独特魅力。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对美的理解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是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共同的核心素养,因此,从课程教学实践意义上,艺术学科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跨学科融合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音乐是多元的,音乐学科的教学思维也应该是多元的。因此,我们从中职音乐学科教育与多元的音乐文化背景与学情出发,在中职音乐学科中尝试进行“音乐+”的专专融合、文专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更好地培育学生音乐学科素养,提升综合艺术修养。

 

二、“音乐+”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1.组建跨界融合教学团队

 

绍兴艺术学校“音乐+”专专融合教学团队积极发挥学校各艺术专业教师优势,在张峰老师引领下,逐渐形成以校内若干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四大艺术专业教师和语文教师为基础,合作高校骨干教师和团校合作单位的优秀演员加盟的多学科融合教学团队。本团队具体承担浙江省高水平中职专业(音乐)建设,培养校内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跨界融合的综合素养,探索艺术学科专专融合、文专融合教学的新方向。

 

2.探索“音乐+”融合教学模式

 

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引领下,重点基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这三个维度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据学生的学情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团队师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模式与组合形式的“音乐+”融合教学的实践。

 

“音乐+戏曲”的融合教学为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注入了源动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五年一贯制音乐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其教学内容包括民间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由音乐教师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但由于戏曲和说唱这两大教学单元专业性较强,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虽可以涉猎,但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专业”影响教学效果。跨界融合教学的理念为团队在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获得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受到了莫大的启发。如在戏曲音乐单元教学中,教学团队首先充分挖掘了教材内容的融入性,即在原有的教材内容中融入了乡土素材,加入了绍剧、新昌调腔、金华婺剧等内容;其次,充分利用了专业教师的优势,构建了音乐、戏曲多师合作的融合教学;最后,在教学中之江汇教育广场平台,开设网络同步课程,结合课堂教学,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两大教学基本问题,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学效果,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音乐+美术+舞蹈”的融合教学为艺术融合课程提供了新思路。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特点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短板,特别是中职音乐专业学生在尚未学习《和声学》、《曲式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很多的音乐作品只凭借教师的理论和音乐文本分析和学生“听觉”感受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经常会出现音乐欣赏课堂中一大部分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昏昏欲睡”“倒下一片”的场景。如何针对学生的学情改变课堂教学,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共鸣,更好地去理解音乐旋律中美好的情感与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接纳不同的音乐作品。我们团队从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得到启发,尝试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的融合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并邀请美术、舞蹈专业的学生也进行课程体验。以《看见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作品赏析》一课为例,教学设计以音乐专业为基础,融合美术专业开展教学,以音乐作品聆听为指引,精心创设游戏互动情境,在教学中巧妙地将美术的视觉与色彩引入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感受由调式、和声、配器等组成的音乐光影世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探究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关系,让音乐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感受印象派音乐的旋律调式、节奏、情感表达,在画作中“欣赏音乐”;而美术和舞蹈专业学生则在音乐与美术、舞蹈的关联中去感受美术创作、舞蹈表演中的“节奏”、“色调”与情感表现。一堂多师合作、多专业学生体验的多学科融合课程既促进了各专业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友谊,更激发了学生的多维度全方位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继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

 

 三、“音乐+”融合的实践成效

 

1.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音乐+”的融合教学赋予了传统的中职音乐专业教学以新的活力。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为例,逐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课堂呈现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师生教学互动频繁,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形成了学生愿学乐学的良好势头。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主要采用学习“三部曲”,即课前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进行微课学习——课中感知探索与实践互动——课后调查、拓展学习(学唱),学生通过学习“三部曲”丰富了自己的学习形式,扩大了知识学习的宽度,适度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大量的音乐实践与音乐文化的阐释性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求知欲望。并且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唱经典民歌、学习戏曲和说唱音乐片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完成某一民族乐器的讲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中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特质,如在《绍兴莲花落》的学习和探究中,把莲花落的基本曲调、表演特色与绍兴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绍兴人的性格特色进行互相的联系,学生都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个地区的文化同样孕育了其特有的民间音乐。

 

2.创建了音乐专业课程配套教学资源

 

通过“音乐+”融合教学实践逐渐构建相关课程的配套数字资源,努力推进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和信息化,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的深入和优化,有效推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首先,根据信息化学习活动模块和体例,创新团队合作进行了多维度的校本教材内容整合重构编写,形成适合中职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广度和深度,体现音乐知识性、欣赏性和审美性的素养能力的“实践”为主的校本教材如《寻“根”探“乐”——中国民间音乐简述》。其次,以素养为引领,开发并录制民族民间音乐代表性乐种、民歌、戏曲的微学视频,侧重本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包括相关的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三是在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力求突出“一个核心,三个有利”,即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基本素质为核心,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3.实践“三教”改革,促进了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

 

“音乐+”融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我校音乐专业进行“三教”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为例,教学团队不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专专融合”教学实践,同时编写完成了富有系统性、地域性、时代性的《寻“根”探“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述》校本教材,团队的教师也在融合教学的实践中得以成长。

 

团队教师在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比赛中连续两次入选省赛,获得市级二等奖2次,省级三等奖1次;团队教师合作研究的课题、论文、案例、校本教材、网络同步课程等教学成果已获得市级以上奖项6个,开设市级公开课2节。

 

“音乐+”专专融合教学还刚刚起步,如何在专业性很强的音乐专业课程中,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在特定的模块或单元教学中把美术、舞蹈,乃至文学、体育等融为一体,和视觉、触觉、运动觉甚至嗅觉、味觉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审美,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提高文化理解力,促进艺术综合素质的提升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探索。(本文作者张峰系绍兴艺术学校音乐理论教师,高级讲师,文学硕士。)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创建时间:2021年9月23日
首页    理论科研    奏响艺术学科融合的交响乐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