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意识浅析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实现了超越,并带来极大冲击,从而无孔不入地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一方面进行刷新,一方面促生出异化。审美因为消费主义的高涨而变得泛化、日常化和世俗化,对感官快感的片面追求成为审美的主要体验方式,崇高的审美范畴被消解。因此为了重构人们的审美理想,应当采取媒体融合的解决方案,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达到真善的统一、和谐的美,这才是通往人的自由解放的正解和必由路径。

 

【关键词】审美意识;消费主义;娱乐狂欢;理想重构

 

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推动着媒体生态的革命,从媒体的形态、结构、经营业态、生产方式到阅读和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媒体从精英媒体转向草根媒体、从大众媒体转向个人媒体,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从边缘进入主流,官方、民间、个人三个舆论场互融、并存成为常态形式。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呈现出的信息海量化、双向交流、实时链接互动、个人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信息的精准推送等特征,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受众理念,多向的、主动的、可选的用户替代了单向的、被动的、不可选的受众,由此持续强力地推动着媒体理念与实践的变革。

 

新媒体新在革新,即技术、形式、理念的全面革新。革新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挑战,更是一种超越。新媒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不在舞台中央,他在角落里悄然自嗨,却带动着大众的节奏,他不是媒体之林里的参天大树,却是草根的狂欢,虽然不是直接向传统媒体正面挑战,却在不知不觉之间,铺满了人们的视线。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对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一个彻底的颠覆。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经营规模

 

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规模在2018年底达到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移动互联网接入总流量711.1亿GB,与2017年的246亿GB相比,增长了189%。”[1]

 

自2015年起,中国互联网媒体广告总收入首次超过电视、报纸、广播和杂志四种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之和后,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不断下滑,相反的是精准传播和营销的新媒体却在进一步蚕食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2018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年广告经营额为1300亿~1500亿元,百度的广告营收为848.09亿元,腾讯为407.51亿元,今日头条160亿元。”[2]而同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总收入只有1518.75亿元,同比下降1.84%。

 

(二)新媒体的经营方式

 

新媒体紧紧拥抱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在技术和内容上进行自我发展和更新。技术的升级,使得新媒体对用户特征的抓取更为准确;内容的升级,则在信息爆炸中慢慢地回归价值诉求。两个升级强烈地依靠着商业变现的物质支持,而商业变现的基本实现方式有三:内容付费、广告和电商,这是新媒体的基本经营模式。

 

新媒体资源变现,一般来说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流量,二是电商。流量受制于通信发展的现状,是对资源的重度消耗,流量的争夺是新媒体竞争的主要呈现方式。电商是新媒体资金的重要来源,如今视频加电商的模式,使得新媒体进一步拥抱资本,提高了变现能力。同时5G通信技术到来,流量不再是瓶颈,新媒体有望再度迎来井喷现象。

 

(三)新媒体的功能分类

一是资讯类内容,体现时间价值。由传统媒体、互联网门户巨头和垂直自媒体三分天下,特点是内容的时效性短,更新频率快。二是泛娱乐化内容,体现了娱乐价值。重在内容的娱乐性,是为了消耗用户时间,给用户放松的作用,因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忽然进入了娱乐大爆发的时代。三是垂直细分内容,体现专业价值。互联网打破了行业壁垒,业内垂直信息有了发布的渠道,重在专业价值,内容产品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价值所在,相对于资讯类的时效性限制,娱乐类的新鲜感危机,垂直细分内容则是时间价值最长的,其核心是行业的专业价值。

 

二、新媒体,新在哪里

 

(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超越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如下五方面的特性。

 

自主性。新闻传播的主客体被转换,“人人皆记者”“都有麦克风”,每个个体都是传播的主体和对象,同时又通过再创造进行二次传播。新媒体提供了人人表达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使得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个体需求更为彰显。

 

多点多向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从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进化为多点多向的矩阵式传播,用户个人的书写和拍摄,悄悄地分散和消解着传统媒体的专属权力,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分际。时空界限也被打破,内容处理方式由线性转为链接、跳跃和交互的方式。

 

内容的海量。新媒体没有版面或时间的限制,在庞大的用户规模条件下,新媒体利用云端存储和大数据分析,人人都是信息源,加上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理论上在内容和传播途径方面都没有限制。

 

难以比拟的传播速度。随着光纤技术应用和带宽提速,新媒体越来越显现出速度优势,如即时性、无延迟、无固定时间节点等。同时人们的诉求表达更新变快,媒体的热点轮换也不断加速,更频繁地被传递。

 

数字化全媒体。新媒体的呈现形式是文字和影音兼容,资讯和资金共生。严肃文本变为可视化影音,屏幕成为媒体中心,它努力提供更短、更有力的刺激,内容的碎片化使背景和反思都被挤到边缘。

 

(二)新媒体催生的社会新生态

 

当今世界正被高科技所带来的新媒体的狂欢所占据,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方式,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终端,场景限制被突破,时间消费的碎片化和移动化成为更加普遍的现象。

 

新媒体的触角伸向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变强,掌控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艺术欣赏,都形成了一种消费主义的观念。在此背景下,手机作为一种普及最广使用最多的终端产品,成为主要的传播介质,它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比如客厅逐渐消失,客厅背景墙的那块电视大屏越来越失去了其功用,阳台越来越大,Wi-Fi要全屋覆盖。

 

但多媒体设备带来的数字化和模拟源的加工在文化上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效果。一方面,文化领悟上的肤浅,使人们的交流甚至来不及思考,表现在交流语言上则是不连贯的形式,甚至带有省略的专业术语或流行语。另一方面,新媒体更多地表现为物欲的过度娱乐、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寄生于传媒之上的现代人的精神和欲求都逐渐趋于技术化、规范化,千篇一律,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日益匮乏;精神生活随波逐流,一味地赶时髦,被媒体牵引着不断转移兴奋点;思想观念情感模式都被预设,只能在媒体的指挥棒下喜怒哀乐,在源源不断的信息和诱人的形象化消费品的呼唤中,来追逐新的体验和享受。

 

三、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意识

 

(一)新闻传播的审美品质依据

 

美是真善的统一,是人类的终极理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传播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也具有同样的发展趋向。真是新闻传播的真实客观的特质,要求传播主体按照“对象的尺度”传播真的事实,甚至传播本身即创立了我们的社会世界。善指的是新闻伦理,传播主体必然会以自己“内在固有的尺度”来把握对象,也因此在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能够与接受主体(受众)产生愉悦情感的审美能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传播活动本身其实是人类审美企求的方式之一。

 

(二)新媒体对审美的影响

 

新媒体成为人的审美感官,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方式,可听可看的交互性体验,既是欣赏又是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并不断转换。人们不再一味沉溺于原创作品的虚幻世界,而是把自己的感受、体验注入作品,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变得更加真实化、临场化。

 

审美对象世俗化:生活对象大量涌入审美领域,美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与生活的壁垒被打破,从象牙塔尖到人间,从精英到大众,从高雅到世俗,从理性的精神超越到感性的情感愉悦。审美活动日常化:审美活动场域就在手机上,可以随时随地运用。审美体验感官化:感官享乐的直接性否定了审美体验过程的必要性,审美的泛化消解了它的崇高性,审美的永恒性转为瞬间性。

 

(三)新媒体的审美意识

 

1.审美观念以消费主义为特征

 

任何情感和理念,都被作为一种“资讯”,用市场价格加以度量,将公众的生活全面覆盖,构筑出一个消费社会。消费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生存体验的内核,审美观念从理想主义形态转变为世俗化的消费主义形态成为必然。

 

新媒体的发展在持续地推动着消费的变革,创设了狂欢式的消费节日,带动全民消费的盛况,把全社会变成一个广阔和实时的消费场所。人们无论是家居出行还是工作休闲都围绕消费活动展开,通过消费获得对物的占有和需要的满足。在新媒体的社会生态中,主体的审美需求体现在消费活动和消费方式上,个体的身份建构依据商品和服务来完成,身份标识也以此来彰显。新媒体提供的便利促进了狂欢式的消费和商家的促销引导,也因此引发出一种从众消费的现象,个人因群体性的消费活动影响和左右而产生虚假的消费需求,不自觉地被狂欢消费所裹挟,在群体中体验和确认自身的社会存在。

 

2.审美趣味以去意义化为特征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是对传统古典美学的解构,对快感、愉悦的追求成为主流。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兴起,用肤浅的现世观念坍塌了崇高理想,“喜剧”时代来临,用欲望的快乐原则消解了悲剧,文化的主导形态变成了喜剧性和无厘头。

 

新媒体时代的审美趣味,还表现在对视觉感性的偏执追求上,这种视觉体验清晰地将世界显现为图像,却模糊了人们理性的深层审美体验。一些新媒体平台正是利用了大众的这种审美趣味和求同心理,依托人工智能抓取和大数据分析,记录和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浏览记录等,将非法抓取、剪拼改编的惊悚、恶搞、色情等低俗内容的信息提供给用户,从而取悦受众,扩大平台用户基数。这种做法被称为“尖叫效应”,它能够迅速引发大量关注和转发,有的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有的引发人们的批评指责,但传播者却获取了高额的流量和点击率。

 

3.审美体验以快感体验为特征

 

网络的发展让受众审美心理向更简单直接、更表面浅显的感官刺激偏移,从对内容的深层体会,转向直观动态、具有冲击力的感官体验,审美体验日趋追求表层的感性体验和物质性愉悦。

 

如今被置于全球化的图景之中,国人的视野里,无论是电视媒介还是网络媒介,都充斥着好莱坞电影的绚烂特技,传递的是充满戏剧色彩和逗乐效果的文化产品。同时,个体的审美体验常被“侵占”,人们在消费和娱乐的狂欢中,通过参与活动来确认个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参与体验因为依赖和从众心理而与他人捆绑在一起,这种“体验的捆绑”构成了当下审美体验的重要表征。

 

4.审美心理以信息茧房为特征

 

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个人因需要、习惯、信念和价值观等差异对信息进行主动过滤和选择,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心理上的舒适感”。王秋旭观察道:“这种选择把用户束缚在一个由兴趣和偏见所圈定的狭隘领域,形成‘信息的茧房’。身囿于这里的个体,又进一步固化先入之见,加深了偏见,从而造成偏激的观点、言论或者行为,由此形成群体极化现象。”[3]

 

过于依赖新媒体导致个人的评判能力变弱,把自己锁在信息茧房里,在安全的、被限制的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安顿下来,创造远离世界和社会的属于自己的亚文化群。人们选择加入与自己意见一致的团体,团体里的认同会加强个人的信心。“大V”或者公众账号对团体的凝聚和共识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以他们为中心的受众被称为粉丝,形成“群体共识”,并造成一种群体压力来维护共识,把个体归入他们设计的回音室。这种同质的信息在相对封闭的“茧房”中不断得到反射、重复和放大,处于其中的大多数人固执地认为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因而形成了沉默的螺旋,不符合团体利益和规范的信息,会受到团体的抵制和反击,由此形成“回音室效应”。

 

四、审美理想的重构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是推动传播革命的划时代工具,今天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无所不及、无远弗届,也引发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虽然当今社会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诸多传统价值又被不断解构,在这种状况下,审美自觉仍然顽强存在,深切地渴望着能有一条摆脱乃至超越感性与理性分裂的身心救赎之路,进而得以实现人类精神自由解放的理想。可以看到,新媒体在内涵的尝试和外延的广度上拓展和重构审美文化,这是审美文化借助新媒体向现代转型的必由路径,也是新媒体对审美理想进行重构和建设的自醒自觉。

 

舒开智在《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文中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在感官至上、感性沦落的消费时代,更应自觉地重建一种价值理性。”马克思赞成审美的大众化,但是反对审美的泛化。“艺术和审美不是仅供大众消遣与娱乐的时尚点缀,而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完整存在本身。人们只有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真正结合,呼吁审美理性,重构审美理性,才有助于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4]

 

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理论,传播媒介在进化中体现了两个目的:“一是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中发展演进;二是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者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5]人类可以精准地控制媒介技术,保存和开发我们喜欢的媒介环境。新的媒介是人有意而为之,是用人类理性完成的逆转,人们可以控制其发展方向。

 

五、媒体融合——重建审美理想的解决方案

 

当前社会一直在快速地转型,新媒体处于快速成长的初期,资本披着文化的外衣进入消费市场,日常生活和审美体验的界限逐渐消失于无形,但在这个进程中却忽视了意识形态控制;消费主义和审美追求在商业模式中进行整合,但社会个体在其中漠视了应当承受的规则。因此当在文化上精英与大众的对立被消解以后,大众纷纷陶醉在轻飘的符号游戏中,却没有得到人的自由解放的真正途径。所以新媒体的发展应该也完全可以对陷入种种困境的新闻传播进行救赎,这也是对当下陷入“枯萎和苍白”困境的人类精神的救赎。

 

2014年被誉为中国媒体融合元年,媒体融合成为国家行动、国家战略,现代传播体系和舆论新格局正在形成。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媒体融合,借助互联网成为全媒体,寻找、创造并实现审美价值,抵制充斥在当下新闻传播中的工具理性盛行、实用主义蔓延和娱乐狂欢的价值取向,确认新闻传播以“人是目的”为审美理想而不懈追求,从而使人性回归原本所具有的理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R],2018.

 

[3]王秋旭.信息茧房效应下微博群体极化现象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4):177-178.

 

[4]舒开智.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59-63.

 

[5]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0-93.

 

(作者张智勇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来源:《新闻爱好者》

 

创建时间:2022年11月23日
首页    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意识浅析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