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动商教育内容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孙英俊
■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幼儿动商教育研究·系列报道(七)
幼儿已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婴儿相比,在身体活动、交往和认知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且随着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特征逐步明显,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依据我国国情和国民体质现状,将儿童发展阶段分为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其中幼儿期为 3-6 岁,依据年龄段将幼儿期划分成三个阶段:3-4 岁、4-5 岁、5-6 岁阶段。每个年龄段有独特的身心发育特点。Sibley与Etnier(2003)的研究认为幼儿动商教育是基于运动造成儿童体内的生理变化,儿童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变大脑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结构变化系统和修改后的兴奋水平,通过运动来援助学习经验的习得是必要的。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将幼儿动商教育初步界定为“运动的天赋和潜能”的教育活动,即对“运动能力、运动潜能、动手能力”的教育活动。
图为幼儿动商教育研究成员欧阳中香指导《闲职如画 逐梦飞扬》舞蹈
一、身体认知
在常规幼儿体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往往聚焦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以及身体素质是否得到增强,并未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构建科学的身体概念。在幼儿身体成长过程中,身体概念是幼儿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容,该认知内容也是动商培养中的主要部分,其内容涵盖身体结构的初步认识和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有效评价。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行为是具有目的性的,因此必须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并且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外部世界。幼儿在探索身体奥妙以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会累积相关经验。对幼儿而言,他们对身体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头部以及四肢的屈伸和摆动上。美国心理学家埃尔斯认为个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接收信息主要来自身体内部,而非外部环境,并将其视为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能够对身体姿态和心理活动进行调节,并且能够对器官的位置进行明确,个体能够利用本体感受器搜集身体内部发出的信号,结合本体感知构建相应的身体图式。在这一背景下,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身体极限,逐渐丰富对身体的整体认知。一旦获得相应的运动指令,身体概念将会在动作示范中逐渐得到完善。
以“压路机”游戏活动为例,游戏中幼儿身体会被视为压路机,在海绵垫子上进行翻滚。此时,幼儿会结合生活经验模仿真实的压路机做翻滚的动作。教师随即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压路机是怎样实现直线运动的问题,在疑问的驱动下,幼儿开始尝试调整手和脚的姿态,尽力保持直线行驶。实践证明,通过类似这种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身体概念,还能对周围环境展开评价与分析,并有效地增强幼儿体育活动的育人效果。
图为动商教育示范校闲林幼儿园小朋友钻地洞游戏
二、运动感知
在幼儿与外部环境展开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幼儿利用感官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外部世界,从而将外部世界更加生动地刻画在内心世界当中。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指出知识产生的根源是感知觉的生成和传导。在运动状态下,幼儿会出现多样化的动作,如走跑和钻爬等,无论何种形式的运动行为都属于感知体验。以平衡游戏为例,在游戏过程中身体感官会向幼儿传递相关信息,如肌肉绷紧度情况以及手臂姿态等。当身体部位出现相关行为或者动作时,会立即借助感官将行为传至大脑中心,形成刺激反应,并因此判断运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实验结论表明,幼儿对身体部分的了解越深入,认知能力发展则会越显著。对于幼儿而言,身体是感知动作的主要场所,在面临具体行为刺激时,个体还会引发相应的感觉反馈,如寒冷、疼痛等,当行为与感知确认时,个体会建立对周围环境的全新认知。幼儿体育用“体育”两个字,会让人误解为大人体育的缩小版,它其实有另外一个概念,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应该用运动游戏的概念来替代,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活动。如果我们教的游戏运动,幼儿理解不了,这不属于幼儿体育的范畴。
幼儿体育三个重要的领域就是游戏、运动与教育。如果我们不用游戏来吸引孩子就会延伸成为训练;如果教师只注重孩子的游戏,忽略了教育的价值,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和教师无所适从。孩子的游戏不是为所欲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培养。
举个例子,为什么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打人?其实,孩子不是为了打人而打人,而是在游戏当中融入了某个情景或者角色,孩子才会有打人的动作。我们在游戏过程中,不能给个棒子让孩子们互相打,这不是幼儿体育,一定是让孩子扮演了角色,然后才可以有追打的动作。
游戏的最终作用一定是教育,既然是教育,是孩子透过游戏过程来学习,让孩子对自身动作有所了解,就要先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才可以操纵器材。游戏很重要的是对身体动作的学习和器械操控的掌握。然后,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合作来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这其中,游戏就成为一个媒介,吸引孩子的参与,用运动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有组织的幼儿运动是很关键的,这也是为什么幼儿体育受到重视的学理性原因。为什么幼儿体育在早期是没有的,因为早期幼儿的身体运动量是足够的。早期的时候,幼儿体育的活动就是追、逐、跑、跳、投,简单说,这就是动作能力。幼儿体育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门课程,成为必需的一项活动,是因为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
幼儿体育的缘起是体操,现在幼儿体育的活动太少了,我们必须为孩子提供一系列的活动,这其中就延伸出来很多教材、教学方法,进而延伸出来幼儿的游泳等多种运动方式。实际上,无论怎么说,幼儿运动游戏能够逐步发展起来,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更多快乐,而且经过老师引导以后,孩子的动作能力会更强,但幼儿体育起步时期,教师也是带着孩子玩游戏而已,这是早期的做法。现在不仅是让孩子玩游戏,而且是激发孩子的思维,就是想象力的培养。
三、自我概念
在个体认知和感知产生的过程中,思维起基础性的作用,常规意义上的思维往往还会伴随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幼儿思维通常会借助自身尝试或者体验才能形成,因此这是认知拓展的必要环节,同时也体现了能力预测的内容,这是幼儿动商的主要表现。
以幼儿跳跃的动作为例,为了完成从高到低的跳跃动作,需要全面思考场地的实际情况。幼儿会判断高度以及坡面是否平整,是否具备跳跃的条件,随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试跳,当全部动作完成之后,幼儿还会对实际状况展开分析,起跳前内心极为恐惧,然而在平稳落地后却未出现任何不适状况,此时幼儿会对自身运动能力产生期待。对自我感觉进行抽象描述即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幼儿在探索身体结构以及外部世界时会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并将自身特征与之相匹配,实现对自身的评估。
图为“五艺+”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指导教师:谷亨利)
四、运动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雷娜特·齐默认为,幼儿价值标准的形成与其父母及其同龄人具有紧密联系,因为幼儿会对他人的价值判断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教师而言,积极地回应会让幼儿构建完整的自我概念。幼儿在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会利用自我判断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如可以通过运动表现来评估自身的运动能力。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是影响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幼儿在学习和娱乐的过程中,会将自身与其他幼儿进行对比,在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后会对比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说明幼儿会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身体能力。此外,游戏以及运动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幼儿喜爱的项目,在游戏和运动中获得他人的肯定会明显增强幼儿的自我感知,为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诸多实验结论表明,利用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的活动专注度,规避不良意识和行为的出现,还能让幼儿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并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幼儿更快地学会运用自己的身体,学会感知周围的世界和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与竞争。
作者简介
孙英俊,高级讲师,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幼儿动商教育研究院领衔人,余杭区体育学科带头人,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体育学院客座教授。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国家级荣誉5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主编教材4本,个人专著2本,国家专利1项,计算机软著2项。
阅读更多
(责编:夏雨 审核:黄三好)